建筑設計的創新發展!

人類文明的象征,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建筑設計。在城市的誕生和演進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不同歷史階段遺留或延續的文明發展軌跡,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城市所獨有的地方文化特質。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推動,中國當今建筑設計出現了“全盤西化”、“臨古仿舊”的兩種極端現象。全國各地掀起的“洋”建筑風使得城市失去了自身獨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屬性;而旅游經濟催生出的古鎮古街絕大部分僅僅停留在表層形態的引用上。由此可見,對地域性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并不僅僅在于表面的模仿與效制。
如果說歷史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永恒的歷史與藝術價值以及對人的群體記憶的呼喚,那么新時代的建筑則應該是充滿生機的,既是對歷史的延續,又充滿對未來的希望,使城市文化特質在深厚底蘊的推動下得以發展而不是因循守舊或推倒重來。
在當前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的來源極為廣泛,尤其不同地域文化特質的多種文化元素為設計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設計師通過對素材的構建、重組、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借鑒傳統文化元素與地域文化特色,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尋求“守”與“破”的平衡點成為設計領域的一大挑戰。
地域文化特質在建筑設計方面的表現手法各種各樣、不拘一格,沒有固定的法則,更沒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種表現手法,主要取決于設計者對建筑所處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環境、用地現狀、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慮與權衡,以選擇適當的切入點。基于此,思納設計股份對建筑符號、空間、布局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舉例,為中國建筑本土風格的完善和成熟提供一條可借鑒的路徑,將建筑設計導向更好的未來。
對于傳統建筑符號在現代建筑中的選擇和應用,應“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對符號的生搬硬套。即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現代建筑的抽象審美觀來表達城市傳統文化的意境,使傳統文化的運用更契合現代文明的體現。
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把西方現代建筑設計原則與中國傳統營造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構筑了具有中國儒雅文化氣質的現代建筑空間。其采用的典型傳統符號——窗口展示了中國窗戶不同于西方窗戶的多層次審美功效,凸顯了東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使香山飯店擁有了濃郁的中國古典園林韻味。
此前思納設計股份在和縣四館項目中,亦大量使用了此類手法。根據不同館的功能需求,使四館的立面設計既相互融合又獨具特色。展覽館用現代手法,演繹和縣現代中式風韻;博物館細節利用漢代青銅紋飾,彰顯和縣悠久文化的傳承;圖書館的書卷氣息,書寫和縣璀璨人文墨寶;檔案館減少開窗面積,以體現和縣歷史的厚重。